你知道嗎?疫情之下養貓隻數成長52%!

疫情之下造就一波養貓族群,據行政院農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,2015年時,全台養貓數約為57萬隻,而在2021年,數字已經增長了52%,達到了87萬隻。為什麼疫情之下創造了養貓族群增長呢?相較於小狗需要更多的陪伴和戶外活動,貓咪給人們帶來的印象通常是:
1、較獨立: 貓咪給人的感覺是他們相對獨立,不需要持續陪伴。
2、較安靜: 貓咪通常以安靜的方式生活,不會像狗狗一樣吠叫。
3、無需散步: 貓咪不需要每天出門散步,他們在室內通常就能找到自己的娛樂方式。
4、自己處理生理需求: 貓咪會自行使用貓砂盆,並且較容易保持清潔。

以上這些都是進入人類家庭被擬人化之後的習性養成,事實上;如果我們回顧貓咪在野外生存的歷史,這些印象在野外生活中幾乎都不存在,除了他們自我梳理的習慣

在野外,幼貓會跟隨母貓學習如何捕獵和社交,直到約6個月大後,母貓會開始放手,讓幼貓獨立自主。但如果一隻幼貓在5至8周大時進入人類的家庭,他們的學習對象將轉向人類。然而,貓咪的大腦仍然保留了天生的本能,當他們有需求時,他們會試圖透過觀察人類來獲得滿足,如果人類領養回來因為生活的忙碌,忽略及不懂得教、養牠們,貓咪透過觀察學習便是「因著主人的習性有所改變而改變」

例如:
1、以「喵嗚」的方式得到食物或關愛,達到生理滿足及安全感。主人給予回應,貓咪便長期以此型態與主人互動。食物的需求及主人沒有節制的滿足,將無形造成肥胖貓,而肥胖正是疾病來源之一
2、主人過度忙碌而忽略貓咪的需求,得不到主人的回應進而心理受挫並試圖找其他方式來吸引注意。如果仍舊得不到任何的關愛,貓咪間接或直接造成憂鬱及焦慮,影響心理健康。貓咪也學習了不再理會主人的反應,我們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提及家中的貓咪愛理不理人,其實跟主人如何與貓咪相處是有絕對的關係

當我們決定養貓咪時,首要條件就是先考慮自己的生活環境、作息和習慣。不要因為貓咪可愛而草率地將他們帶回家,我們要學習了解他們的情緒和行為,長期的陪伴和愛護可以確保他們的心理健康,同時避免出現負面的影響。我們應該記住,貓咪和人類一樣,應該擁有平等的機會和良好的生活品質。牠們比想像的更依賴人類,只是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表達。牠們的青春很短暫,請珍惜並陪伴牠們。

圖片來源:李素幸

error: 內容受保護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