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為什麼我們越文明,卻越憂鬱? 】

您有沒有想過,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舒適便利,但隨著文明而來的,卻是遍及世界各地的憂鬱症和心理疾病?

在美國,一年之中,每5人就會有1人患有某種程度的心理疾病;而在台灣,每7位有1位的高中職學生,及每5位有1位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,但僅1/10因此求助於輔導老師,3/4學生不願或很難跟父母說(董氏基金會資料)。

在鍾妮斯・韋伯 博士的《童年情感忽視》這本書中探討到,如果在12歲以前的童年時期,父母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情緒理解、或是沒有對孩子的情緒做出適當反應的話,將會造成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的感受障礙,進而經常感到空虛、羞恥感、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等等。

「不要哭了,這有什麼好哭」「沒什麼好難過的」「哎啊你不要管別人說什麼,想這麼多幹嘛」類似這樣不經意的言語,其實都在否定或忽略孩子的情緒表達,而慢慢築起親子間的心牆。

教養不能等,更需要父母引導與陪伴,各位家長朋友們,您是否有所共鳴,或有其他見解呢? 歡迎至昱苗盒粉專按讚、留言加分享喔!

error: 內容受保護!!